中国(泰州)跨境电商综试区综合服务平台

CHINA (TAIZHOU) CROSS-BORDER E-COMMERCE COMPREHENSIVE PILOT AREA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试区介绍 > 泰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泰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面对全球经济持续放缓、贸易壁垒明显增加、市场需求周期收缩困境,跨境电商逆势增长,成为外贸进出口新的爆发点。近五年,全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增长近10倍,占外贸的比重由不到1%增长到超过5%2022年,南京、无锡、苏州跨境电商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0%40.2%41%左右,占本地区外贸进出口比重分别超过5%、6%4%,成为稳外贸的重要抓手。相对省内外先进地区,泰州跨境电商起步晚、规模小、层次低,如何抓住新风口、把握新趋势,推动全市跨境电商扩容提质,成为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跨境电商发展现状

(一)跨境电商企业情况

据海关数据统计,2022年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2400多家企业中,仅有29家在我市注册为跨境电商企业,仅有2家开展了跨境电商业务,分别进口199万元和出口572万元,占全省比重几近于零。据市商务局摸排调研,我市有超过1000家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由于我市跨境电商基础设施不完善、政策力度不大、平台企业缺乏等因素,大量外贸企业本身不熟悉、不掌握跨境电商渠道,或通过市外渠道间接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导致我市跨境电商业务外流较为严重。例如,我市提琴产品占全球产量的30%、全国产量的70%,但相关厂家往往先将产品销往上海、广东等地,再通过当地跨境电商企业周转出口,既增加了出口成本,又难以真实体现我市外贸进出口额。

(二)跨境电商综试区发展情况

泰州市于2022年2月获批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跨境电商综试区”),同年6月份省政府批复同意《中国(泰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目前,全市已建成1家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姜堰跨境电商创业园)2家市级跨境电商园区(泰州综合保税区、泰兴黄桥经济开发区),培育1个省级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海外仓(润元机电美国威斯康新州海外仓)、1家跨境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捷锋帽业)。

跨境电商综试区启动建设后,市商务局先后赴杭州、福建等先进地区考察交流,与阿里巴巴、焦点科技等平台恳谈,举办了“2022美国阿纳海姆国际乐器及音响展远程参展及数字对接会”暨“2022江苏品牌丝路行(北美站)”、泰州市跨境电商论坛暨大健康产业对接会、“领英社媒运营”专场讲座等活动,组织了近100家企业参加各类跨境电商交易会,对接落实相关部门扶持资金近2000万元,扶持市场主体超400家。2022年以来,我市跨境电商出口额同比增长11%,是同期外贸出口增幅的2.3倍,充分体现了跨境电商综试区对跨境电商业务的拉动作用。

二、跨境电商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走访跨境电商头部平台,组织11家重点外贸企业进行座谈,收集超过150家外贸企业调查问卷,经过分析发现,当前我市跨境电商产业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有尝试的多,愿深耕的少。截止2022年底,我市有外贸实绩企业共计2406家;阿里巴巴国际站注册企业约1200家,其中付费会员960家企业;中国制造网国际站注册企业1143家,其中收费企业240家;谷歌平台注册企业600多家,其中收费企业110多家;全球贸易通注册企业745家,其中收费企业86家。即使部分企业在多个平台注册,尝试跨境电商业务的外贸企业也在50%左右,出口额较大的外贸企业几乎都已开通跨境电商业务。但由于专业人才缺、投资回报低等原因,多数企业仍以传统渠道为主,跨境电商业务投入资源少、销售占比较低,反映出企业对跨境电商仍持谨慎尝试态度,没有作为长久发展战略。

二是配人员的多,成团队的少。自跨境电商综试区方案实施以来,我市跨境电商从业人员逐步增加,但呈现分散化、“单打式”特点。受访的跨境电商平台和外贸企业一致反映,运营、管理、销售等各个岗位的跨境电商专业人才普遍短缺。我市跨境电商从业人员主要从传统外贸B2B(企业对企业销售)或国内电商平台(主要是“天猫系”平台)转型而来,缺少对海外终端消费者网购习惯的了解,缺乏跨境电商平台P4P推广(Pay for Performance,按广告效果绩效付费)、联盟营销、SNS营销(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交网络营销)、SEO推广(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索引擎优化)等能力,尤其缺乏跨境电商思维。跨境电商人才缺失,极大影响了企业运营目标实现,制约了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能力和意愿。目前,我市针对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高校培养和组织培训两种方式。其中,驻泰高校相关专业缺乏,且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叠加学生毕业后留泰率较低,每年培养的跨境电商人员严重不足;专业性的培训频次较低,且由于课程内容较浅、线下交通不便等原因,企业参加意愿不足。此外,大部分外贸企业为生产型企业,且主要集中在工业园区或乡镇,对人才吸引力不足。尽管大部分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配备了专门人员负责,部分企业跨境电商队伍甚至达40人左右,但真正形成专业化团队的极少。

三是有销量的多,上规模的少。大多数企业认可跨境电商为企业带来了销量增长,但由于平台内企业竞争激烈、平台流量规则不够科学等原因,跨境电商销量占企业整体出口额比重较低,一般不超过30%,部分企业低于5%2022年,我市跨境电商企业在阿里巴巴国际站产生交易额1.89亿美元,在中国制造网国际站产生交易额约5亿元,在谷歌平台产生交易额约1000万美元;2023年上半年,我市跨境电商企业通过全球贸易通平台出口约1.3亿美元。综合测算,2022年我市跨境电商交易额约5亿美元,占全市外贸进出口约2.5%,即使加上企业独立站销售额,我市跨境电商规模和占比远低于全国(杭州跨境电商交易额占外贸进出口比重16.25%、广州12.6%)和省内先进地区。

四是可用平台多,优质服务少。目前外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商可以使用的平台较多,主要有阿里巴巴国际站(91.45%参与问卷企业选择)、中国制造网(32.89%)、谷歌(26.97%)、亚马逊(14.47%)、全球贸易通(12.5%)等,另外建有独立站近400个;使用的物流渠道主要有DHL71.05%)、FedEx44.74%)、UPS42.11%)、顺丰(33.55%)、国际邮政速递(27.63%)等。跨境电商平台降低了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门槛,但服务上存在不少问题:1)综合费用高。阿里巴巴国际站注册费用29800元,大多数企业正常开展业务需要花20/年,部分企业达400/年。泰州跨国物流不发达,未开通中欧班列等国际通道,从泰州发往境外的物流费用甚至超过将货物运到上海发货的综合费用。例如,泰州EMS提供标价航空运输服务,每个包裹平均物流费用为14元,高于周边地区2-5元。第三方支付平台PayPal中国大陆地区国际收款的商业交易费率为4.40%,一些小额收款的费率更是高达6.00%。高昂的费用让不少中小企业“望而却步”。2)有效流量少。国内跨境电商企业集聚在阿里巴巴国际站等少数头部平台,导致流量竞争“内卷”严重。新注册商家能分到的流量很少,即使五星级商家(最高等级商家)得到的适配度高的有效流量也比较少。3)规则差别大。不同平台之间的收费规则、流量分配规则差别比较大,造成企业学习成本比较高,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进驻多个平台。规则还存在不确定性,例如:某企业在谷歌平台投入10万余元进行广告引流,遭遇谷歌退出中国,费用无法追回;受俄乌冲突影响,阿里巴巴国际站禁止俄罗斯客户向普通企业用户账号打款,企业用户需异地开通中俄专线账户,变相增加了成本。

五是产品种类多,知名品牌少。我市跨境电商企业覆盖产品种类较广,主要有机电设备、绳网索具、输送软管、体育用品、房车配件、消防设备、特氟龙制品、硅胶制品、乐器、户外用品、不锈钢金属、叉车、食品等,但大多数产品优势不明显,且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例如,高港区绳网索具行业,我市外贸企业产品质量不如安徽企业好、价格不如山东企业低;姜堰区溱潼镇医疗器材行业主要以实验室耗材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单价低利润薄。我市大部分外贸企业是B2B企业,主要获客渠道是参加线下展会、搜索对接客户、线上跨境平台,缺少数字化、社交化、内容化营销手段,C端品牌数量少、知名度低。

三、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面临问题

目前全国已设立16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全省13个设区市均已获批综试区试点城市,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相对其他地区,尤其是先进地区,我市跨境电商综试区发展主要面临以下4个问题:

一是体制机制不健全。虽然目前已成立了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商务部门承担跨境电商体系建设和发展职能,海关负责跨境电商监管和通关作业,税务部门和外汇管理部门分别负责税收和外汇监管等,但部门之间缺乏数据共享和业务沟通,统筹推进相关工作面临困难,尤其是谋划推动面上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难以真正形成合力。

二是地区发展不均衡。各市(区)对跨境电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扶持政策的力度、覆盖范围差别较大,导致跨境电商企业分布与整体外贸发展水平不一致。例如,调研发现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市区(高新高港25.49%、海陵22.22%、姜堰18.95%)和兴化(22.88%),而外贸进出口占比较高的靖江(5.88%)和泰兴(4.58%)跨境电商企业占比较低。跨境电商的基础是外贸企业,需要将现有外贸进出口优势转化为跨境电商业务优势。

三是扶持政策不给力。政策扶持力度相对偏弱,20222023年市级财政跨境电商扶持资金分别为900万元、800万元,而苏州单个企业奖励总额上限就达到800万元,无锡对跨境电商载体和企业最高奖励达300万元。我市跨境电商扶持政策与内贸电商混合,尚未出台专项政策文件;现有政策支持范围较小,没有覆盖平台招引、园区建设、企业参展、跨境物流等方面。部分市(区)跨境电商扶持政策门槛较高,甚至近三年外贸发展资金未能涵盖跨境电商扶持内容。海关、税务、外管等部门对跨境电商的政策环境不够宽松,企业在通关、退税、结汇等方面面临比传统外贸更加繁琐的手续。

四是发展前景不确定。当前企业开展跨境电商的主要模式是通过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等平台,其中最主要的是阿里巴巴国际站。阿里巴巴国际站的运营模式为“外贸企业—阿里巴巴国际站—企业客户/个人客户”,由阿里巴巴国际站充当中间角色,通过“一达通”为企业提供物流、结汇、退税等服务,以结汇为例,最快可以当天结汇(正常银行结汇甚至会以月为单位)。阿里巴巴国际站的出口业务主要通过所在保税区开展(如江苏张家港),进出口数据也留在相应地区,而不是出口企业所在地。除资金补贴等政策外,跨境电商综试区主要服务内容为结汇、通关等,与阿里巴巴国际站“一达通”高度重合,但相对后者收费更为严格、监管更为严密,相对而言效率下降较多。在服务效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能否创新举措推动企业通过我市跨境电商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开展进出口业务,是跨境电商综试区能否成为全市外贸进出口新“引擎”的重要决定因素。

四、发展跨境电商的对策建议

虽然我市跨境电商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但跨境电商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积累,已形成一定的经验路径,也具备相应基础条件:一方面,我市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机电设备等特色产业具有较高“电商属性”,具备发展跨境电商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泰州综保区硬件设施较为完善,可以承担所有跨境电商业务类型,另外近期我市获批药品进口口岸城市,载体建设具备一定优势。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立足现有基础条件,建议通过建立健全“两平台三体系”,推动全市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

1. 中心化建设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建成市级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完善通关、结汇、退税等交易功能;推动海关、税务、公安、外管、统计等部门数据、业务、服务接入平台,完善联合监管、信息共享、金融服务、信用评定、统计监测、风险防控等体系,形成跨境电子商务完整交易闭环和服务体系。强化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宣传推广,积极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吸引更多外贸企业通过平台开展跨境电商业务。

2. 多点化构建跨境电商线下园区发展平台。以综合保税区为核心,以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省级电商产业集聚区等载体为重点,结合各市(区)产业基础,多点化布局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跨境电商创业园等跨境电商线下园区发展平台,推动线下平台与快递物流、产业集群、海外仓等资源高效对接。建设一批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引入平台服务商(如阿里、谷歌等)、物流(如中外运)、保险(如中信保)、银行等高水平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商标注册、品牌策划、物流运输、法律咨询、工业设计、人员培训等服务,有效降低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门槛。推动重点外贸企业工贸分离,进一步提升跨境电商企业主体规模和国际竞争力。

3. 高位建立统筹协调体系。一是健全组织架构。成立市级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商务、海关、税务、外管、市场监管等部门为成员,在市商务局设独立办事机构,并核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专职服务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发展。建立跨境电商工作协商推进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难点问题。将跨境电商发展纳入高质量考核或三比一提升考核,定期进行督查推进,确保工作稳步开展。二是加大政策力度。健全包含跨境电商贸易主体的关、汇、税、支付、物流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包括便利通关、结汇、退税等系列基础信息的标准体系和衔接规范,为跨境电商业务操作程序及管理服务提供标准化指引和模板。联合相关部门,梳理整合集成跨境电商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扩大政策覆盖面,提高政策精准度,提升政策执行力,力争做到“国内政策领先、省内政策最优”,充分调动企业发展信心。三是推动企业联合。依托优势产业带,成立跨境电商产业联盟等市场组织,推动重点外贸企业尤其是同行业重点外贸企业联合建立海外仓等基础设施。开展跨境电商企业圆桌会议、私董会、形势分析会、知识分享会等活动,组织开展“产业带+跨境电商”系列活动,推动企业“抱团取暖”“结对出海”。

4.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一是物流降本增效。入头部跨境物流企业、货代企业等,积极建设铁路运输海关监管区,努力申报各类口岸资质,推动开通中欧班列、过境班列、日韩直航等物流通道,探索依托扬泰机场开展跨境空运业务,进一步降低跨境电商物流成本。鼓励规模较大的外贸电商企业单独或联合建立海外仓,探索联合第三方在美国、欧洲、俄罗斯、南美等热点国家和地区建立公共海外仓。鼓励物流企业建设海外仓储基地、集货基地、自贸区或保税区物流仓储基地、国际物流专线等,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并通过税收、资金等优惠政策积极培育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物流企业。二是金融服务提级。积极引入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供应链综合服务企业等,鼓励银行开展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提高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鼓励大型企业或专业机构设立跨境电商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助力跨境电商创业项目。三是展会形成品牌。举办跨境电商峰会、跨境电商论坛、跨境电商发展大会、跨境电商选品会等活动,打响泰州跨境电商的内外影响力,形成浓厚的跨境电商氛围。

5. 务实打造数智赋能体系。一是强化研究输出。联合驻泰高校成立全市跨境电商研究中心,采取“专职研究人员+兼职研究人员+参训人员”模式,重点研究分析跨境电商发展趋势、新兴模式、政策影响、品牌打造、数字营销等,通过公众号、刊物、研讨会、讨论群等输出知识内容,为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提供咨询业务。二是强化人才引培。依托驻泰高校成立跨境电商学院,探索“专班化、学历化”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高校在培养跨境电商人才方面各自的优势,吸收跨境电商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参与学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构建科学合理的实用课程体系,探索实施产教融合型“订单式”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链精准对接企业跨境电商产业链。举办跨境电商人才技能大赛、跨境电商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通过“以赛代训”提升跨境电商人才实操能力和综合素质。借助“泰州日”平台,赴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重点地区以及相关专业院校,举办跨境电商人才专场招聘会,加大跨境电商人才扶持政策,吸引更多跨境电商人才来泰就业创业。探索在上海、杭州、深圳等跨境电商发达地区设立“人才飞地”,对入驻“人才飞地”人才,不受户口、社保等限制,同步享受我市跨境电商人才政策,有效解决人才吸附能力弱困境。三是强化主体培育。开展“跨境电商诊断”专项行动,逐一对未开展跨境电商或跨境电商业务薄弱的重点外贸企业进行诊断,分析企业发展跨境电商的难点、堵点、方向、路径。开展跨境电商“555”行动,全市每年重点打造50个跨境电商品牌、新增500家跨境电商企业、50个规模独立站。实施“跨境电商航母计划”,推动每个市(区)确定不少于1个重点产业集群,每个产业集群确定一家“旗舰”企业和一家核心平台企业,发展“产业集群+跨境电商”模式。帮助“工贸一体化”企业探索使用TEMUShein、TikTok Shop等新兴全托管跨境电商平台,抢占平台推广期红利。定期组织跨境电商企业到境外参加展会,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四是强化技能培训。依托现有“外贸课堂”,开展实操性跨境电商技能培训,普及跨境电商知识和技能。对企业开展的面向社会的跨境电商培训活动给予扶持,推动更多跨境电商企业在泰设立培训中心、推广中心。建立跨境电商线上培训平台,推出实用性培训课程,打造移动化、便捷化的“7×24”培训课堂。